统筹推进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有利于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这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题中之义,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真要义,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统筹推进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有利于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强化统筹谋划、做好顶层设计是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重要基础。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指导性意见,明确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的发展目标、实施路径和考核要求,为各级各类学校推动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发展提供工作指南和有力指导。各级各类学校要科学把握学生成长规律,着眼于推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将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发展放在构建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大格局大战略中去思考谋划,切实转变育人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推动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发展。推进数字化赋能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提高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加大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工作实施、资源建设、评价研究等方面的经费保障力度,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教材、课程以及教学科研队伍建设,为深入推进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提供智力支撑和基础保障。架构各级各类学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通过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文化机构、社会团体等建立联合实验室、共享资源平台等,鼓励开展科技与人文学科交叉研究,为学生提供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环境。
建强师资队伍是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根本所在。各级各类学校应坚持引育并举,加快建设一批具有跨学科背景的优秀教师队伍。地方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在人才引进时,要强化跨学科背景要求,加大具有科技与人文学科背景的人才引进力度,解决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源头活水”。定期组织来自不同行业领域、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学科专业的专家学者开展专题研修、集体备课、培训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跨学科交流研讨,开展交叉学科项目研究合作,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实验、教研成果培育与应用转化等,确保各级各类教师敏锐把握科技和人文不同领域的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强化综合思维训练,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教学和研究水平。组建跨学科教研教学团队,围绕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鼓励不同学科教研人员和学校教师开展合作教学研究,共同设计并实施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协同的课堂教学、综合实践和跨学科综合性作业活动。注重从科研院所、文化馆所、企事业单位等聘请一批具有跨学科素养的人员担任各级各类学校的专兼职教师,为推动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发展提供有力师资保障。
优化课程体系是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核心要素,要明确课程体系优化的责任主体。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负责统筹指导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工作,规范课程体系建设,将提高课程质量贯穿课程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各级各类学校要立足学校办学理念,分析资源条件,着力打破不同课程学科壁垒,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课程资源配置,创造条件开设跨学科联合课程,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综合学习实践中感悟科技与人文的交融。优化校内外资源配置,精心打造一批融合科技与人文领域知识内容的跨学科精品课程,组织教师深入研究跨学科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规律,创新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入实践教学之中,通过遴选一批科技馆、博物馆、研学基地、实习实训中心、高新企业等,设计相应的人文和科学实践活动,有序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人文社科调研等,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质量推动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必须抓住评价改革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不断激发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创新的动力。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评价机制,将推动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发展情况纳入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有效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通过质量评估、同行评价、学生评教等方式,加强过程性与增值性评价,全面评估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实施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的效果,及时总结经验、补齐短板,为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提供优化和改进的方向。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同纳入教师职业发展、职称评聘、荣誉评比等考核评比的指标体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推动教师在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着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将科技与人文素养综合提升情况纳入各级各类学生学业水平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学生发展指导、毕业升学、学校育人质量的重要评价参考要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何小明,系贵州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党校常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