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与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是新时代推进民办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在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新环境新形势下,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如何更好地发挥身份优势,走出特色创新的办学之路?北京师范大学相关研究团队经过系统调研与深入研讨后,周海涛等著《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办学模式创新研究》一书,综合理论分析、政策诠释和实践追踪,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办学模式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
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眭依凡: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办学模式创新研究”的主要成果,该书紧扣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动向和关键问题,系统分析了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办学模式创新的理论内涵、现实问题和实践路径。作者首先从理论基础、历史演进和国际比较三方面,明确了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办学模式创新的基本理路,厘清了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办学模式创新的内涵和基础,梳理了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办学模式发展的演变历程,分析了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办学模式围绕公平、效益、规范和需求四重逻辑的演进特征。综合比较了全球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办学模式创新的实践,总结了办学理念导向、办学机制创新、办学历程演变、办学赋能模式的有效做法。
作者着眼于不同学段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发展模式,从规范课程教学、加强质量评估、提升教师质量、满足多元主体诉求、健全学校治理机制、优化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入手,强调促进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普及普惠发展创新、非营利性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创新、非营利性民办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创新、非营利性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创新。
作者还聚焦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办学的内外赋能,探讨如何激活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办学的内外活力,凝聚改革合力。作者基于扎实研究提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应突破层级结构,构建网状组织;打通资源壁垒,促进资源共用;承认独特价值,重塑教育文化。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冯建军:该书深入分析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办学模式创新的理论内涵和基本原则,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性梳理,便于读者清晰了解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在分类管理后办学的方向定位,即公益性、内涵式、特色化、规范化、优质化。该书为这一类学校找准了教育生态中的发展空间位置,明确了办学体制模式创新、办学发展模式创新、办学赋能模式创新的基本内涵和原则。
该书着重回顾了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办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和演进逻辑,分析了企业办学、多元主体合作办学、基金会办学、无举办者办学四种办学体制的基本情况,从办学主体构成、责权关系划分、治理体系搭建、经费筹措运营四个维度剖析四种办学体制的现状问题及优化对策。
该书基于国际比较、案例研究、实证调查等方法,着重探究了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民办高中、民办高校的办学现状、关键问题和解决策略。这些国内外案例和调查数据,揭示了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在追求教育卓越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和可采取的多元化策略。
该书深入探究了如何围绕举办者、政府、教师、学生等重要主体的价值诉求和现实需求,依托资本、制度、观念等要素,系统赋能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办学模式创新。通过深思熟虑的讨论,作者不仅凝练了问题,而且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路对策,为优化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内外赋能模式提供了直接支撑。
《中国教育报》2024年12月05日 第06版 版名:理论周刊·教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