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中国区)官方网站

      我的教育通行证|loading...
      教育云应用
      无障碍浏览 尊龙凯时APP
      精华博客
      • 作业改革进行时
      • 你不是神经病,你只是被自己折磨疯了
      • 一份会“说话”的试卷
      • 细微处见真情——班主任的“小事”哲学
      • 争做最美教师演讲文稿
      • 周末小聚
      • 贾鲁河畔露营
      • 藏在叶底的芬芳
      推荐作文
      • 希望郑雨菲
      • 我的乐园肖硕哲
      • 《桃花赞》李婉琪
      • 春天在哪里苏熙尧
      • 贴满星星的角落与最后一排的崔海绞
      • 行动铸就价值:论实践对思想黄灏宸
      • 我与春天有个约会楚永诏
      • 周宇翔
      • 神奇的日记本周宇翔
      • 我与祖国共成长周宇翔
      • 师恩如山,永驻心间崔海绞

      校企合作共育人工智能应用人才

      2025年03月24日 09:16 中国教育报
      扫码可在移动端浏览

      ■人工智能领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将为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开辟新路径,倒逼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调整和前瞻布局

      ■高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上应更加注重人才的差异化培养,以“千学百科”的人才培养融入“千行百业”

      日前,教育部部署人工智能领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推动高校加快适应人工智能发展对人才需求、就业服务等提出的新要求,为用人单位培养更多实用型、复合型和紧缺型人工智能应用人才。这一举措是人工智能技术与高校教育教学、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随着AI在产业中的应用加速,行业与人工智能结合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有行业报告指出,到2030年,中国的AI人才缺口将达400万。这既反映了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对人工智能应用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揭示了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高校与企业既是知识创新的共同体,也是人才培养的共同体。校企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的实施,为高校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有力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领域充分体现了文化、劳动力和技术之间深层次的协同变革,凸显了人才需求及育人模式的巨大变化。ChatGPT、DeepSeek大模型、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各行各业发生颠覆式改变,重塑了劳动者的职业选择、技能需求和工作方式,催生新型就业形式。在人工智能行业领域,技术的更新迭代也考验着学校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前瞻性。近年来,北京多所高校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清华大学已有117门试点课程、147个教学班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实践。各地各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加快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如设立人工智能学院、实施人工智能人才计划等。校企共育人工智能应用人才应时应势,将倒逼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调整和前瞻布局。

      在实践中,高校要面向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做好人才储备。ChatGPT、DeepSeek等新模型的快速崛起,AI应用在诸多领域迅速发展。例如,特斯拉等企业在L4级自动驾驶测试上取得进展,AI辅助医疗诊断技术加速落地,Sora模型的推出进一步拓展了视频生成能力。由此可见,AI技术的突破正在不断拓宽应用边界,不同层次和领域的AI人才需求会更加细分。因此,高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上应更加注重人才的差异化培养,以灵活的课程调整机制应对技术更新,以紧密结合行业需要的实践教学拓展实训机会,扩大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和“智能+”人才的培养规模,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行业场景深度结合,以“千学百科”的人才培养融入“千行百业”。

      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人工智能开发与应用的市场环境还要进一步优化。对于市场和企业而言,需要最大限度发挥智能教育的外溢效应。高校和企业作为智能教育的相关受益者,应实现高效协同联动。企业可以依托研发和较成熟的技术使用能力,为高校教学提供技术支持,创设实际应用场景,优化教学实践环境和实验设备。在政府部门适当的政策引导和扶持下,打造一大批高水平智能教育技术的供应商、智能化教材的出版商、智能化科研的出版平台以及教育智能化的运营企业,为高校智能教学提供丰富的智能化教材、平台、服务及产品。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不免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因而要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伦理教育和风险防范意识。比如,充分尊重并保障个人安全和隐私等合法权益,发展“人工智能+”,如“+人文社科”“+法学”“+管理学”等交叉融合专业,丰富人工智能的人文和社会学研究视角。高校应积极推动相关领域的前沿交叉学科基地与智库建设,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监管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基于学科特色运用,强化智能协同,整合安全检测、防护、响应等技术,加强持续自适应检测和主动防御,保护敏感技术信息、师生个人信息等。政府可引导企业将人工智能伦理风险治理经验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高校分享,提升人工智能人才风险研判和防范意识及能力。

      (作者单春艳系辽宁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文: 责编:樊亚蕾 | 打印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闻首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2001 - 现在 版权所有:尊龙凯时信息网 地址:尊龙凯时市南阳路314号    豫ICP备10019805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71-6395101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zedut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