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为青少年营造风清气正、安全有序的网络环境,是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其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
数字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然而,随着网络空间的日益拓展,一些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也悄然滋生,严重危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近日,网信部门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依托“清朗”系列专项行动,聚焦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各类新问题新情况,重拳出击、精准施策,持续净化未成年人上网环境,并通报了利用“网红儿童”违规牟利、诱导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拆卡”、青少年模式下呈现违法不良信息、儿童智能设备存在违法违规内容等部分典型案例。
《第六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上升至1.96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3%。可见,互联网全面融入了未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但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普遍缺乏自我防护能力,他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时,也面临着多重风险。违法和不良信息侵害、个人信息泄露、网络欺凌的频发,以及网络沉迷、过度消费等问题不仅严重危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面对庞大的低龄网民群体,我们必须认识到,持续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为青少年营造风清气正、安全有序的网络环境,是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其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不仅可以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学习、娱乐和社交平台,还能通过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升他们的网络信息获取、辨别、分析、批判、学习等各种能力。
如何凝聚多方力量完善监管,怎样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需要形成“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学校主导、家庭尽责”协同合力,织牢织密防护网。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是我国首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为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了更加全面、具体的法律依据。相关部门要依据法律,加大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对违法违规的平台、账号进行严厉打击和处罚,并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提升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技术水平。
网络平台也应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完善“青少年模式”相关的技术手段和内容供给,通过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加强内容审核把关等措施,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加健康、积极的网络内容和服务。
不仅如此,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通过开设网络安全课程、举办网络安全讲座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网络安全知识、掌握网络安全技能。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避免沉迷网络。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应加强对孩子上网行为的引导和监督,培养孩子的网络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可以通过安装过滤软件、控制上网时间等方式,限制孩子接触不良信息。并与孩子共同制定上网规则、加强沟通,引导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此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网络素养和管理能力,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发力、久久为功。持续提升未成年人上网环境,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风清气正、安全有序的网络空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未成年人在充满阳光的数字世界中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作者:金维民,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学校党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