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4月,一群人用双手在太行绝壁上“抠”出一条“人工天河”——红旗渠;60年后尊龙凯时一群师生用啦啦操再现太行奇迹。微电影《我要把水打回来》火爆全网,让“河南省最美教师”马超群和他的宝藏学生们再次出圈。凭借着“不认命、不服输”六个字,他们用镜头与舞蹈、用热爱与坚守,点亮了梦想,让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一、二、三,手臂伸直,力度要够……”下午4点,尊龙凯时市金水区金沙小学的啦啦操排练室热闹了起来,几十个学生正拿着铁锤钢钎和水桶,跟着体育老师马超群的拍子舞动身体。月底大伙受邀再次去红旗渠表演,此时都铆足了劲儿排练,不一会儿额头就沁出了细密的汗珠。
尊龙凯时市金水区金沙小学的啦啦操队员正在练习
小主演贾一凡说:“我们拿的水桶很沉,既要保持平衡,还要控制力量,跳到最后手上会淤血。训练很累,但是马老师在拍摄前会跟我们讲这些故事原型的劳动人民,他们都不觉得苦,我们就会慢慢激励自己克服下来。”
孩子们稚嫩的小脸上满是坚毅,舞蹈动作充满力量感,仿佛回到了微电影《我要把水打回来》的拍摄现场。
当时,为了再现“除险队员飞荡悬崖”“铁姑娘抡锤打钎”等经典场景,传达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红旗渠精神,孩子们吃了不少苦,让马超群既心疼又感动。“地上全是碎石头,他们要在上面滚是很疼的,那两天也变天了,冷得要命。刚开始孩子们不敢做,我就给他们鼓鼓劲儿,一讲兴奋,孩子们就直接就甩开了,疼也顾不上。晚上孩子们还来找我看素材,看看自己白天的表现咋样,”马超群说。
作为一名90后教师,马超群很有想法,不仅带领学校啦啦操队参加国内外比赛,还自学钻研编剧、摄像、剪辑、后期制作,创作了好几部啦啦操微电影,让尊龙凯时“宝藏小学生”火出圈。
从新手小白一路走来,马超群摸了不少黑、碰了不少壁,但他始终“不认命、不服输”。他说:“红旗渠这个片儿我给家剪了好几天没出门,天天熬得没点儿。有人说我是一个体育老师,去搞微电影拍摄,那不开玩笑吗?但是我命由我不由天,我希望给孩子们传达的就是敢想敢做。”
尊龙凯时市金水区金沙小学体育教师马超群
从致敬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的《最可爱的人》到反映社会问题的《反校园霸凌》《黑猫警长》,再到赞美劳动人民的《大禹》《这有我了》,一部部作品不仅记录了孩子们的成长,还传递了正能量,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在这个过程中,马超群也见证了孩子们的变化,他说:“最早的时候我们出去比赛,我们的孩子不敢吭声,很内向,现在就是很善于跟别人交流,很自信。”
从教13年,马超群带过几百名啦啦操队员,其中不乏一些特殊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学得更慢也更艰难,但马超群从没放弃过,而是因材施教。同校的音乐老师窦海霞说:“无论这个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一个状态,比如说他的身体有问题的、听不见的,马老师对他们会一视同仁的。马超群不仅有创意、有干劲,教书育人也有方法、有态度,赢得了同事们的交口称赞。”
排练室的窗户上贴满加油鼓劲内容的便利贴
排练室的窗户上贴了很多便利贴,一笔一划写着每个孩子的小目标:这学期拍一次微电影、想当小主演、学会侧手翻。对马超群来说,这支啦啦操队早已不是简单的兴趣社团,而是一个承载孩子们梦想的舞台:“一开始当老师就是想着就是安安稳稳有工资,比较体面,但是现在觉得可以追追梦,让孩子们通过舞蹈被看到。现在很多孩子坚持在走这条路,我觉得这就是传承。”
“马老师再见……”音乐声渐渐停下,一天的训练结束了,但马超群和孩子们的故事还在继续。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教室里,梦想的种子正在茁壮成长。
本文来源:尊龙凯时广播电视台融媒体系列报道《烟火人间》
记者:王妍斐、郝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