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的核心不是各种技能或者做法,而是依恋关系。这是在数字时代中守护孩子最好的方式。”这句话告诉我们,父母和孩子之间需要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和稳固的亲子联结,家长才可以真正地看见孩子,孩子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家长的爱并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相关研究表明,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不会随着童年结束而消失,无论孩子处于哪个年龄阶段,只要能坚持亲子之间的互动,建立亲子联结就还有机会。
如何才能建立亲子联结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只要用心,每个家庭都能找到一条灵动的、有自己特色的联结之路。
亲子联结首先要有一个有意思的载体,可以是故事、图画、音乐或者是影视;接着可以创设一个在基本固定的时间发生的亲子活动,比如语言分享、游戏互动,也可以是作品共创、行动实践;最后就是坚持,一项长期坚持的亲子互动活动是建立亲子联结的重要契机。家长在亲子活动中的基本原则是倾听与接纳、理解与欣赏。倾听与接纳让联结不断牢固,理解与欣赏让联结更加紧密。当家长和孩子在亲子活动中实现共同成长时,亲子联结就有了发展的无限可能。
有一些家庭真实而生动的案例可以带给我们启发。比如居住在上海“佳荫苑”小区的一家三口每周六都会如期举行一场“家音悦”分享会。分享会的名字和小区的名字谐音,又蕴含了分享会的特质和目标。第一场分享会主题就叫“名字”,爸爸说起曾经酝酿十个月给儿子起名字时的思考与期盼,妈妈从自己名字的由来说到名字可能带给人的影响,儿子说起自己很喜欢外婆给他起的可爱的小名……这样的分享,开启了“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的互相懂得”。第一年的分享会是“散谈式”,主打一个自由说、认真听;第二年的分享会是“五湖四海式”,每个人就自己关注的、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分享,主打一个新奇与有趣;第三年的分享会是“专业式”,每个人就自己的专业特长进行主题分享,主打一个互通有无……从孩子小学五年级就开始的分享会,让孩子快乐实现了小学与初中的平稳过渡,顺利度过了青春期的叛逆与波动,现在他们的家庭分享会还在继续着。
还有一对父子,每个周末都会一起去家附近的羽毛球场打一场球,无论冬夏,风雨无阻,在这个过程中父子之间找到了共同的爱好和话题,建立起了紧密而美好的亲子关系。
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创设和拥有属于自己家庭的有特色的亲子活动,每位家长都能意识到与孩子之间互动和建立联结的重要性,很多亲子之间的矛盾与隔阂也许都可以迎刃而解,充满理解与信任的亲子关系都能由此建立。
(作者徐娟系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