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家长们纷纷行动起来,将孩子收到的一笔笔压岁钱存进银行。据媒体报道,一些ATM机还因扎堆存款而“吃不消”,出现了无法继续存款的情况;也有的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去存钱,一些孩子还主动要求拥有属于自己的银行卡。
关于压岁钱的管理和归属,近些年来成了节后热门话题,这是社会经济水平提高后才有的“幸福的烦恼”。家长对于压岁钱的管理和教育,基本上都是将其作为孩子财商教育的“第一课”,为孩子识钱理财打下基础。不过,在培养孩子的财商之余,还可以让孩子清楚压岁钱的文化意义,及其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新内涵。财商课和情商课便相辅相成,让孩子在理财观念中融入感恩与责任。
压岁钱的文化内涵承载着长辈的祝福与关爱,蕴含了传统节日的温馨与亲情。但在当下,压岁钱向着人情化趋势发展,给孩子发压岁钱成了父母间的人情往来,甚至成为一种负担。本来是对孩子的关爱与祝福,却异化为一种“面子工程”和“人情世故”,让亲情变得颇为尴尬。在每一年关于压岁钱归属问题的讨论中,不少家长支持压岁钱属于家长,其基本逻辑就在于认为目前的压岁钱已经成为人情往来的产物,孩子只是一个“交易平台”。此想法虽然失之偏颇,却也道出了部分现实。近日一项媒体调查显示,只有四分之一的家长认为压岁钱应完全归孩子所有,多数家长则主张共同管理使用。
将压岁钱完全视为人情往来,或者单纯地用法律为孩子的压岁钱“站台”,都忽视了压岁钱背后的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压岁钱是中华传统春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背后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值得为孩子认真梳理讲解。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可以告诉他们思考压岁钱背后的文化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压岁钱的属性,避免文化属性被异化为单纯的经济往来。
在压岁钱发得越来越大、发的群体越来越广的时候,也有许多地方意识到了问题。广东等地提倡回归“派利是”的传统,五元十元,心意到即可;广西百色市倡议少发压岁钱,提倡送“祝福礼”,回归祝福本真……这些压岁钱文化理性回归的体现和社会对压岁钱认知的变化,可以与年龄稍大的孩子进行较深入的讨论,更有利于他们理解压岁钱的文化内涵。通过理解当前压岁钱承载的内容,有利于帮助孩子体会到亲情的温暖和文化的传承,真正让压岁钱回归其祝福的本质。
通过引导孩子理解压岁钱的文化内涵培养孩子的感恩、分享之心,压岁钱的管理问题也能找到更加合理的“共赢”方案。比如在“理财”之外,对压岁钱的使用开支项目设计上,多点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长辈的关心关爱,那么,孩子的“情商”和“财商”更有机会得到双提升。
(作者:廖德凯,系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技与合作交流处处长)